最近A股市场有个有趣的现象:量化私募的业绩亮眼得刺眼炒股票怎么用杠杆,部分产品收益率甚至高达73%,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首次超过主观私募。
一、量化时代的机构游戏规则
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中,51家百亿级私募平均收益率为10.87%,其中48家实现正收益。量化多头策略中94%的产品都赚钱了,平均收益率接近20%。
量化私募由于过去两年战绩好于市场均值,可想而知,会吸引大量资金参与。而量化私募对主管私募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成本控制。正是因为量化基金之前控制成本能力强,所以优势在这种轮流上涨行情里优势体现的特别明显。
展开剩余77%这方面有很多和散户想想不一样的地方。机构成本越高越不敢拉升,拉上去别人跑了,自己站岗。;越是成本低,越是敢拉升,因为拉升之后自己成本比别人低,想什么时候撤都可以。于是,更易发动行情、更容易争取先手。
二、成本优势:好股票的第一前提
说到成本控制,不得不提巴菲特。这位价值投资大师在2023年的股东信里透露,他花了7年时间、13亿美元买了4亿股可口可乐,折合每股成本3.25美元。即便可口可乐早已不是最性感的股票,但凭着过人的成本优势,老爷子照样赚得盆满钵满。
这就是机构思维的典型体现:不追求短期暴利,而是通过长期布局控制成本。反观散户呢?总是在股价已经启动后才后知后觉地追高,结果自然是"差口气就要赚钱了"。
那么问题来了:机构的成本区域怎么看?其实很简单——找那些在狭窄区间内反复震荡的股票。这种走势不是市场随机波动,而是机构在有意识地做成本。
三、数据说话:机构行为的可视化呈现
由于机构投资者的「交易行为」与散户完全不同,传统方法很难识别。但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积累的「交易行为」数据,配合特定算法计算后,就能看到明显的特征差异。
以「四方科技」为例:
这张图里我特意隐藏了K线涨跌,只保留了用系统量化「机构交易特征」后得到的「机构库存」数据(橙色柱体),它反应了机构积极参与的程度。可以看到在9月底到10月40%涨幅之前,「机构库存」就已经开始活跃了——这就是典型的机构在做成本。
PS1: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再来看当时炒得火热的"川普概念股"「川大智胜」:
即便这种纯概念炒作股,「机构库存」也在第一个涨停前就开始活跃。说明什么?即便是炒概念,机构也要先把成本做下来。
对比之下,「华统股份」就是反面教材:
同样是中小盘股,由于缺乏机构做成本的过程,股价只能短暂上涨后继续回落。
四、量化时代的生存法则
回到开头的新闻。量化私募之所以能超越主观私募,核心优势就在于他们用数据和算法替代了人为判断。这种转变不是暂时的潮流,而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。
应该说量化投资依赖数据建模与算法交易,策略纪律性强。这种纪律性恰恰是散户最缺乏的——我们太容易被情绪左右了。
如果市场资金转向政策利好行业(如"刺激内循环"等主题),小微盘股的流动性可能受影响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没有成本优势的跟风者很可能成为接盘侠。
好了,本篇就到这了,赠人玫瑰手有余香,谢谢点赞。
声明
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,希望大家喜欢!
部分数据、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人删除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。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炒股票怎么用杠杆,都是骗子。
发布于:上海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