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余华在《活着》里写道:“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。”可真正活到晚年才发现如何股票加杠杆,活着这件事,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年轻时总以为,有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,到老了才明白,有些困境比缺钱更扎心。老话说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,但当这3个残酷现实摆在面前,再乐观的老人也难免黯然神伤。
一、身体垮了,再有钱也买不来健康
医学作家薄世宁曾说:“健康不是一切,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。”这话对老年人来说,字字戳心。小区的张大爷,年轻时拼命赚钱落下一身病,退休后虽然存款不少,却常年被高血压、糖尿病折磨。他常感叹:“以前拿命换钱,现在有钱却换不来好身体。”老话说“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”,年轻时总觉得自己铁打的身子,熬夜、酗酒不当回事,到老了才知道,身体才是最贵的“不动产”。
更残酷的是,有些病痛不仅折磨身体,还会消磨尊严。隔壁王奶奶中风后半身不遂,吃饭、穿衣都要靠人伺候,从前要强的她,如今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了。正如作家史铁生在《病隙碎笔》中写的:“发烧了,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。”当健康亮起红灯,再有钱也买不来行动自如的畅快,这种无力感,才是晚年最沉重的打击。
展开剩余61%二、儿女疏远,亲情成了最奢侈的“奢侈品”
情感作家龙应台在《目送》中写道: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”这句话放在晚年父母身上,格外刺痛。有些老人辛苦养大儿女,到老了却成了“边缘人”。刘阿姨独居多年,儿女在外地工作,一年到头只打几次电话。她说:“存折里的钱越攒越多,心里却越来越空。”老话说“养儿防老”,可现实中,很多老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,连句贴心话都没人说。
更让人寒心的是,有些儿女打着“忙”的旗号,对父母不闻不问。李叔生病住院,儿子只在电话里敷衍几句,最后还是邻居帮忙照顾。这种被亲情“抛弃”的孤独,远比缺钱更难熬。就像作家杨绛晚年时,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,她在《我们仨》里写道: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”当最亲近的人渐行渐远,再多的物质补偿也填不满心里的缺口。
三、被时代抛弃,连手机支付都成了“拦路虎”
科幻作家刘慈欣说:“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,傲慢才是。”但对老年人来说,跟不上时代的“无知”,同样是生存的难题。如今出门买菜用扫码支付,看病挂号要手机预约,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操作,却成了老人的“噩梦”。赵爷爷去超市买东西,因为不会用手机付款,被收银员不耐烦地催促,最后尴尬地拎着菜离开。老话说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可当时代的浪潮太快,老年人连站稳都成了奢望。
更心酸的是,这种“被抛弃感”会逐渐摧毁老人的自信。陈奶奶想学用智能手机,却被孙子嫌弃“反应慢”,久而久之,她干脆放弃尝试,整天窝在家里唉声叹气。就像作家路遥在《平凡的世界》中写的:“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,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。”但当时代的鸿沟难以跨越,再努力的老人也会陷入深深的无助。
人到晚年,缺钱或许只是生活的“小插曲”,但健康崩塌、亲情疏离、与时代脱节这3个现实,才是真正的“致命伤”。作家汪曾祺说:“人生忽如寄,莫辜负茶、汤和好天气。”
与其到老了才后悔如何股票加杠杆,不如趁年轻时多保重身体、经营亲情、跟上时代。毕竟,有些遗憾,一旦错过就再也弥补不了。
发布于:山东省